公共電視在2021年上映「斯卡羅」影集,引發大眾對過去被列為化外之境的恆春半島產生興趣,也重啟國人挖掘台灣歷史的風潮。相信現在去墾丁遊玩的朋友,在經過車城時,必定就會想起柴城(車城舊稱)以及這邊曾經發生的故事。劇中的歷史人物必麒麟(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),擅長台灣各種方言(通曉泉漳話、潮州話、粵語、客家話),可謂當時的「台灣通」。這樣的人物和台中海線地區有甚麼關係呢?
五叉港偷渡樟腦 卻促成「樟腦條約」?
1840年出生的必麒麟,在16歲時便開啟他的大航海時代,1863年就已來到台灣安平任職海關稽查員。1868年,也就在羅妹號事件發生隔年,必麒麟受邀擔任英國「怡記洋行」代理人,從彰化縣五叉港(今臺中梧棲漁港)大量收購樟腦,並在此設館「長程號」,並和當地蔡姓商人合作,跨過清朝政府私下搜購樟腦。
收購範圍從吞霄(今通宵)川堵庄的王東娥、大甲的王阿神從頂山隘寮混收、三叉河(三義傳統地名,位於廣盛村、勝興村一帶) 的李細番、吳阿通勾通梧棲之土棍遍山收購。吞霄、竹塹(今新竹)、後壠(今後龍)三館年初至今的樟腦全都進了長程號。獲報的清朝政府則與另一大家族陳家合作,截住了這批樟腦。
得知消息的必麒麟親自前來梧棲調查,並以武力幫助蔡家,但後來因為局勢僵持不下,必麒麟便向駐點廈門的英國大使報告,促使英國發動軍艦與清廷談判,在台南安平開砲威脅,清廷為息事寧人,撤掉官辦樟腦貿易,並賠償怡記洋行六千元損失,同時簽訂次等於鴉片條約的「樟腦條約」,才結束這段糾紛。
值得注意的一點,當必麒麟返回廈門通報英國時,其實同時美國也以天津條約第11款的內容,指控清朝官辦樟腦貿易違約,這位美國人正是「李仙得」。李仙得於羅妹號事件後,前後訪台達7次之有,但撇除斯卡羅劇情,李仙得可說是賣台第一人,他的多次到訪台灣,拉起了一連串日本犯台的導火線。
世界70%樟腦 全來自福爾摩莎
1860年天津條約,清朝貿易大門大開,各國紛紛開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,設立各家「洋行」來做進出口國際貿易牟利,其中樟腦就是很重要出口貨品之一,全盛時期全世界約有70~80%的樟腦製品全都來自台灣,也因此引起許多歐美殖民者的覬覦,早在1825年起就多方設法走私,或是用鴉片換取樟腦,雖然走私量不大,卻仍替這些不法商人賺取了不少利潤,天津條約一過,更是肆無忌憚的佔據市場。
因為貿易大門大開,清朝官員發現國際間對樟腦的需求,因此在1861年將樟腦改為官辦,將艋舺(今萬華)的軍工料館改為「腦館」,並在竹塹(新竹)、後壠(後龍)、大甲設立小館,用以統一收購儲藏樟腦,再高價出售外商,因此許多外商想避免官方壟斷,常私自入山採購,此舉也就引發了後面的樟腦事件。
只有必麒麟造訪大甲?不,李先得也來過
根據「臺南府城教會報」第160期(1989年7月刊,潘德成撰)一段記載,1870年英人必麒麟(William A. Pickering)設商館於大甲,與總通事潘國恩(岸裡社第20代通事,1863-1881年間在任)結交,並雇用岸裡大社2青年來傳遞信件(郵差)。至於為何會有這段紀錄,主因就是必麒麟也是基督教在台灣宣教的推手之一。
其實不只必麒麟,李仙得也曾到訪過大甲。1869年12月李仙得第七次登台,主要是為了處理英國商船再次擱淺南岬,因此前來確認斯卡羅當初簽訂的「南岬之盟」是否有遵守,不過這次比較特別,當李仙得自雞籠(今基隆)上岸後,便組成一支探險隊,沿路經過淡水(陶德加入)、大甲(必麒麟)加入,循官道前往嘉義和台灣府(台南)。李仙得與當時正在大甲的必麒麟相遇後,便拍攝以下照片留存。
李仙得的「台灣紀行」 造就牡丹社事件
李仙得當初組成探險隊,憑藉的便是一張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繪製的台灣地圖,便開啟了這次探險。1624年荷蘭殖民台灣,期間就派遣不少繪圖師繪製台灣地圖,記錄下台灣全島的地理環境與礦產,原本應該是視為殖民機密,一直到退出殖民台灣後,於1724年才公開,而李仙得也擅長荷蘭語,因此使用荷蘭地圖相當游刃有餘。
這趟旅行讓李仙得記錄下了「台灣紀行」一書,雖然最後沒有出版,卻成為日本後來佔領台灣的緣由之一。原因就是因為後來李仙得於1872年赴日擔任顧問,便以他的著作讓日本對台灣資源有了充分了解,日後李仙得更因為對清朝政治脈絡清晰,因此提出台灣「番地無主論」,成為日本出兵台灣的理由,也點燃了台灣日據時代的導火線。
後記補充:關於史觀角度
撰寫這篇文章時發現不同的史觀角度,可供大家再去深度探討,如清朝與外國人的兩造史觀,是這次撰寫時需要謹慎處理的部分,例如李仙得引用天津條約來舉發清朝官辦樟腦政策是阻撓自由貿易,違反天津條約,但清朝的角度卻認為自由貿易非無限上綱於以駁回,因此查詢史料時就可能會有相互指責,一方認為清廷刁鑽跋扈,另一方則認為洋人侵權蠻橫,所以就有資料以「文化差異」一詞帶過這樣爭執不下的狀況。不過回歸到本體問題來說,從天津條約到樟腦條約,因為清朝政府對外的談判能力不足,面對條約內容的審核也不夠精準,導致內容模糊地帶太多,也使得列強直接使用武力逼迫屈服,也確實是時代下的事實。
跳痛補充:滿大人風波
另外一提,必麒麟後來在1870年因熱病離開台灣,也有一說是因為走私樟腦而被逐出台灣,但無論如何他在離開台灣後,便展開編寫台灣回憶錄的工作,並在1898年時完成,其書名中譯「歷險福爾摩沙:回憶在滿大人、海賊與『獵頭番』間的激盪歲月」,其中譯者在書名提上「滿大人」一詞,在歐洲意指中國官僚,是從英文Mandarin轉變而來。近期有關注漫威新電影「尚氣」就知道,劇中梁朝偉的角色本來的稱號應該為「滿大人」,並且在鋼鐵人3就曾經被仿冒者登場過(此角色也在尚氣登場),但也因此冒上「辱華」風波,因此改名成「文武」。
為何滿大人有辱華的疑慮?這稱號廣為東方人知曉的主因,是因為1970年代李小龍風靡西方國家,其中反派角色「傅滿州」更授權漫威繼續延伸它的故事,造成當時西方人對東方人形象的曲解:陰暗、邪惡、猙獰,也因此造成1980年的美國華裔發動抵制傅滿洲運動,最後漫威僅是將部分傅滿州的人名改為「滿大人」,也引發滿大人等於傅滿州的聯想。因此,使用漫威再次使用「滿大人」這個角色原型,才有復僻東方人陰暗、邪惡、猙獰形象的疑慮,造成了這一次的風波。不過也有網友認為都只是虛構的角色人物,何需過度詮釋在成困擾呢?